7月31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中國新型儲能發展報告(2025)》。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江蘇新型儲能裝機規模位居長三角第一、全國第四,成為長三角“穩定器”。截至今年6月底,江蘇全省新型儲能電站95座,總裝機726萬千瓦,同比增長104%。 新型儲能被喻為“超級充電寶”,在用電高峰可放電發揮頂峰作用,在用電低谷可充電助力新能源消納,對保障能源安全、推動能源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江蘇省內抽蓄資源相對匱乏。為此,江蘇電力積極促進儲能產業創新聚勢,服務各類儲能規模化、商業化應用,有效增強了對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保障能力。 聚沙成塔:從“資源洼地”到“儲能高地” 目前,儲能主要分為抽水蓄能和新型儲能兩類。其中,抽水蓄能是目前技術最成熟、經濟性最優的儲能技術,適合規模化開發建設。新型儲能則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電力為主要輸出形式的各類儲能技術,包含鋰離子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機械儲能等。 江蘇平原及水面面積占比87%、居全國首位,海拔200米以上地區面積占比僅為0.25%,不具備大規模開發抽蓄電站的地理條件。2024年全省抽蓄裝機為305萬千瓦,預計2025年可達350萬千瓦,較之鄰近的安徽、浙江等省份并不突出。 江蘇的優勢在于聚合效應。在新型電網運行控制系統的統籌下,充放電指令有序下發,有效實現對各類新型儲能資源的科學調度,同樣可以聚沙成塔。7月6日,在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電力”)電力調控中心統一指揮下,全省93座新型儲能電站在晚間用電高峰時集中向電網放電,最大放電功率達714萬千瓦,創造了全國集中調用規模的新紀錄。 看似簡單,其實充電放電的時機要精心選擇。放電,在考慮城市用電需求的前提下,還要盡可能讓儲能項目獲得收益。“從空間來講,江蘇儲能項目多位于蘇北,用電卻集中在蘇南。蘇南的用電高峰是在白天,蘇北的用電高峰卻是在夜間。所以儲能可以作為‘時空調節器’來發揮作用。”江蘇電力調控中心調度運行處處長仇晨光介紹。 截至目前,江蘇電力已引導省內95個大型新型儲能電站接入調度系統,推動新型儲能從獨立分散操作向集中統一調用轉變。“江蘇電力積極支持電化學儲能發展,力爭至2030年,推動獨立共享式新型儲能并網規模增長至800萬千瓦以上。”該公司發展策劃部主網規劃處副處長程錦閩表示。 借力長三角一體化,江蘇還積極引入皖、浙富余抽蓄資源。此前,江蘇已通過“協議分電”互濟的方式,引入安徽績溪、浙江天荒坪等抽蓄資源,2023年全年,天荒坪及績溪抽蓄年累計送電量約11.5億千瓦時,最大受進電力約50萬千瓦。 如今,長三角抽蓄互濟共享“新成員”又增加了安徽寧國龍潭120萬千瓦抽蓄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將達12億千瓦時,促進新能源消納電量約15億千瓦時,“省內電化學儲能打底、省外抽蓄調峰”的跨區域協同網絡已然成型。 技術突圍:可再生能源消納的“江蘇實驗室” 江蘇常州,茅山春意盎然,千米地下深處,鹽穴正悄然“變身”。3月23日,金壇鹽穴儲能二期項目一號機組主體地下部分施工完成。 壓縮空氣儲能是江蘇技術突圍的代表。2022年5月26日,當時全球單機功率最大、總容量最大、綜合效率最高的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金壇6萬千瓦非補燃式壓縮空氣儲能電站正式投產。該項目利用地下巖鹽開采后形成的1000米深的閑置鹽穴作為儲氣庫,通過空氣壓縮、膨脹實現電能存儲轉化。 “完成一次充電的周期為8小時,每次可儲存48萬千瓦時電量;在用電高峰時,釋放高壓空氣,每小時能發電6萬千瓦時,可以連續發電5個小時,滿足近3萬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需求。”中鹽華能儲能科技有限公司綜合事務部主任韓月峰介紹。 據測算,該項目的電能轉換效率超60%。2022~2024年期間,電站在7月、8月間響應約140次調峰指令,其中8月份連續響應31天,為迎峰度夏保供電貢獻了力量。據了解,金壇鹽穴壓縮空氣儲能二期2×35萬千瓦項目已納入江蘇省電力規劃,并全力推進實施。 面對新能源裝機規模龐大但波動性強、峰谷差超過50%的挑戰,江蘇持續探索多元化儲能路徑。 在坐擁86千米海岸線、104萬畝灘涂的南通如東縣,風電總裝機規模超563萬千瓦,光伏裝機容量約120萬千瓦。2024年,當地新能源累計上網電量達153億千瓦時,約為全縣用電總量的140%。 為了解決新能源發電“靠天吃飯”的問題,中國首個重力儲能示范項目——中國天楹10萬千瓦時重力儲能項目于2024年5月完成首套充放電單元測試。這座148米高的“大魔方”里,12672塊、每塊重25噸的重力塊,通過電梯升降實現勢能與電能轉換。“4個小時可發電10萬千瓦時,綜合效率達到85%。”項目運營負責人盛元茂說。 相比抽水蓄能,新型儲能選址更靈活,在平原地區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過去的一年,江蘇的用戶側新型儲能因地制宜,遍地開花—— 南京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儲能電站項目裝機容量為6.1萬千瓦/12.3萬千瓦時,是國內功率最大的用戶側組串式儲能電站。 南通明藝玻璃科技有限公司400千瓦/860千瓦時聚合型分布式儲能電站開啟了全省中小客戶用戶側分布式儲能建設新模式。 這都成為了全省“發、儲、送、用”產業鏈條中的重要節點。 生態重構:千億級產業鏈的協同進化 儲能產業的繁榮,離不開上下游協同共進。 6月20日,在江蘇國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儲能電站,國網江蘇南京供電公司工作人員通過能源管理系統,對光伏發電和儲能電站每日充放電情況開展檢查。 作為國內領先的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國軒廠區7條生產線每年電池產能達2000萬千瓦,高峰用電負荷高達3.8萬千瓦。為優化企業用能結構,南京供電主動上門服務,利用國軒自產的電池,于2023年12月建成2.56萬千瓦/20.28萬千瓦時儲能電站,“自產自銷”完美閉環。“儲能電站投運后,單日最高可降低電網負荷功率2.4萬千瓦。”南京供電六合供電服務中心大客戶經理林帆介紹。 從上游材料設備、中游系統集成到下游應用,江蘇新型儲能產業鏈日益完備。2024年,“發展新型儲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江蘇將其列入優先發展的十個成長型未來產業之一。數據顯示,2024年江蘇全省新型儲能產業鏈開票銷售超過2000億元,儲能鋰電產量約占全國的1/3,擁有核心發明專利的企業近2000家。 新型儲能產業鏈“從優到強”離不開行業、技術標準的規范整合。2024年3月,由國網江蘇電力經濟技術研究院參與編制的江蘇省地方標準《預制艙式磷酸鐵鋰電池儲能電站消防技術規范》發布實施,成為針對此類電化學儲能電站的首個地方消防技術標準;同年4月,國網江蘇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發布國家電網首個儲能系統智慧能源輔助結算終端,可與企業儲能用戶的“網上國網”APP、關口表和儲能系統雙向電表直接關聯,實現對企業用電情況的精確計算。 “實驗室—制造—市場”的創新鏈和產業鏈已經打通,“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的發展格局也為之一新。“未來,我們將聯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持續開展新型儲能技術創新、應用布局等方面的研究,更好地發揮儲能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作用。”江蘇電力發展部副主任高正平表示。 (此文刊發于《中國電力報》2025年8月18日 頭版)